首页

2018最新免费叶子女王s全部17部视频

时间:2025-05-26 10:06:47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53853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美欧宣称支持南海仲裁案所谓裁决 中方回应

吴义勤指出,“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文化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为海外读者和观众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全新视角,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辽宁: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更强的韧性、活力和创造力

索契市官方消息称,两架乌克兰无人机坠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设施受损,所有城市系统运行正常。索契机场消息称,受乌无人机的影响,索契机场航班临时受到限制,已恢复正常运行。

沙漠植绿 新疆昆玉市掀沙漠造林热潮

居民消费支出情况方面,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9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3%。

新福建这十年:奋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进入中国以来,菲仕兰也在减排、可循环包装、绿色运输等方面不断探索,将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植入商业和业务活动当中,并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开展了多项可持续行动实践——去年3月植树节前夕,菲仕兰组织员工开展“千人植树”公益行动,通过植树和碳交易中和年会碳排放。去年9月,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发起“湿地守护”项目,通过栖息地与防护林带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守护地球“储碳库”。菲仕兰还在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展开创新探索,联合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儿童中心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中国绿化基金会,推出“自然滋养成长营”项目,通过自然教育和食育的结合,提升儿童健康和环保素养。

重庆考古“巴文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10月是中国庆祝国庆节的月份,我们高兴地注意到,北京将继续举行各种活动,而智利也将成为其中的主角之一。智利总统博里奇将访华并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经济合作大项目,不仅谋求振兴古老的丝绸之路,还致力于在区域和全球层面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据中国外交部透露,截至目前,已有来自130多个国家的代表确认与会,还有很多国际组织代表确认参会。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